胡志芬 陈思钰 浙江省杭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构建新时期“弱有众扶”综合救助新格局,以“七优享”工程“弱有众扶”专项工作为主抓手,健全制度体系、深化改革举措,积极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困难群体共同富裕。目前,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1259元,保障社会救助对象10.98万人,1—6月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共计6.07亿元。 拓展边界,实现“弱”的全覆盖 创新机制未贫先防。全力打造“五型救助圈”,在做深做实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救助对象保障的基础上,将发展型、关爱型潜在救助对象纳入社会救助。创新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场景,出台《杭州市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全市15万户低收入家庭开展常态化监测,为1.8万余个触发动态预警家庭转介多元化帮扶。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救助范围从“在册”向“潜在”、方式从“事后救”向“事前防”,内容从“保生活”向“全面扶”转变。 完善政策有序扩围。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指导上城区出台《街道级、社区级困难家庭实施细则》,拓展街道、社区级困难家庭认定范围,使700余户人均收入在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以上的相对贫困家庭从中受益,为社会救助进一步转型升级、提质扩面提供有效路径。 搭建平台,实现“有”的强支撑 “党建统领”强化个案帮扶。深入链接全市70余万名党员和4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力量,联合市委组织部在“西湖先锋”平台搭建“爱心驿站”,完善“爱心驿站”应用场景功能模块,推进与在职党员“双报到”系统深度融合,全面开展“红色领杭·奉献亚运”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工作,面对面帮扶困难群众。截至目前,全市在职党员认领完成困难群众“微心愿”33万余个,服务时长154万小时,党建引领提升群众对“弱有众扶”的感知度。 “阵地建设”实现精准链接。创新打造“12345”模式助联体,构建三级救助服务体系,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效联动。目前全市已实现助联体三级全覆盖,14家区县(市)助联体全部设立并实体化运行,191个乡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应设尽设,3816个村(社)助联体服务点全部定人定岗,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发布开展帮扶项目1390个。同时,组织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双十”实践活动,设计制定内外联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双线联动等助联体标准化运营“十大项目”和考评规则,通过项目的有效运行,推动助联体实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资源优享,实现“众”的大聚合 品牌聚力促融合。深入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持续培育孵化救助类社会组织700余家,实现了市域和领域全覆盖。专项设立救助帮扶慈善信托1000万元,着力打造了“靓厨行动”“公民爱心日”“童享幸福”等品牌项目,先后有8万余名困难群众受益,初步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双促进的大救助工作格局。 项目牵引聚活力。创新“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丰富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市本级投入福彩公益金500余万元,设立开展“幸福供养”“共富助联体”“共富小店”等公益创投项目20余个,持续开展“救助直通车”困难家庭重病专项资助项目。同时引入社会资金开展“善居工程”等专项帮扶,2022年全市完成困难家庭改造3000余户,2023年预计完成1000户,计划在2025年实现有需求的家庭改造率100%。 协作共建,实现“扶”的高效能 “部门协作”促进扶志增能。联合人社、残联、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双低双岗”就业促进行动,通过助联体、手机端等平台渠道推送发布,为困难对象提供“岗位就在眼前,就业就在身边”的便捷服务。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促就业行动,设立“双低”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项目,由社会组织安排人员点对点上门宣传就业政策、组织技能培训,通过线上就业服务平台、线下现场招聘会等方式多途径、多角度为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困难对象推荐就业机会,每人匹配岗位数不少于1个。2022年以来,先后有1000余名低保低边对象脱保就业。 “区域协作”促进平衡发展。制定实施民生共富结对共建三年行动方案,设立市级“携手共富”慈善基金,由拱墅区、西湖区、萧山区作为牵头单位,聚力提升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的“一老一小一困”民生服务。2022年,落实帮扶资金约200余万元,实施开展“暖巢更新”“养老飞地”“困境儿童夏令营”等各类帮扶项目活动1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