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温暖港湾 守一方安澜

时间: 2023-08-09 09:06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翟   倩   通讯员?高   桢   龚   飞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帮助43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家人。这个小伙子是安徽亳州的,我们开车将他送回了家;湖北省的这位老人在外流浪了30年,我们通过人脸识别帮她找到了家……”讲起站里的寻亲故事,安徽省肥东县救助管理站副站长谢发达如数家珍。

从冰雪覆盖的北部边陲佳木斯,到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从西部大山,到中部农村,再到东部渔港,肥东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用执着和温暖一次次让受助人员回归安宁。

给流浪乞讨人员一个“家”

进入肥东县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的房间,只见宽敞明亮、整洁干净。“对流浪乞讨人员来说,这里是他们临时的‘家’,家就得有家的样子。”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

党富强,是一名说不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流浪乞讨人员。他是救助管理站在2019年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时,在恒大桥底下发现的,当时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工作人员反复与他沟通也无法取得有用信息,便将他护送到医院救治。

治疗期间,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多次与他交流沟通,并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蓝天救援队、QQ微信群等各种手段发布寻亲公告。此外,还将他送到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借力“马义民寻亲工作室”开展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查询,但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2020年4月,县救助管理站启动户口申请程序,他的姓名从无名氏变为“党富强”。

“对党富强来说,家的含义是福利院,是救助管理站。”谢发达介绍,截至目前,共有18名像党富强一样的流浪乞讨人员被安置在县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到福利院探望他们,聊聊家常,希望唤起他们的零星记忆,不放弃一丝助他们团圆的可能。

联合救助保障发挥合力

为了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更有效的救助,肥东县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的工作机制,合力做好主动救助、寻亲服务、回归安置、源头预防等救助管理工作。

受助人员王应(化名)就是这套机制的受益者。

2021年1月6日,气温骤降。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一座桥梁的涵洞底下发现了王应。当时,他衣着单薄、赤着脚,满身酒气地蜷缩在地上。“这种喝了酒的人最危险,酒醉情况下他们不知冷热,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报警并拨打了急救电话,会同迅速赶来的派出所民警、医护人员将醉酒男子送入医院抢救,使其脱离了生命危险。随后,救助管理站通过网上排查,获悉王应是某乡镇的一名反复流浪人员。其子女接父亲回家时,一再对救助管理站的及时救助表示感谢。

在日常巡查中,肥东县救助管理站与公安、城管、社区、医院等联动,分片重点对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地下停车场等容易出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地方细致排查,重点加强夜间巡查力度,确保无意外发生。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单位、部门、社会组织的支持,实现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目标,为维护县域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谢发达说。

科技赋能让爱团聚

近年来,肥东县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互联网+寻亲”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和科技手段为寻亲工作插上智慧翅膀。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QQ微信群,借助DNA检测、人脸识别、户籍查询等手段,并与“今日头条”“马义民寻亲工作室”合作,不断加大寻亲力度,拓展寻亲渠道。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全县共寻亲成功318人次。

2016年7月,白龙派出所将一名男性流浪乞讨人员护送到救助管理站。该名男子当时神志不清、无法说话。工作人员便将其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经过诊断,他患有语言障碍和智力残疾,也不识字,这给寻亲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治疗期间,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多次到医院看望问询,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新闻媒体发布寻亲启事均没有获得任何线索。同年8月,按照政策,救助管理站将该男子安置在肥东县桥头集定点安置,让他有了安稳归处。2018年5月,25名安置人员由肥东县救助管理站集中办理了户口登记,从此,该男子有了新的名字——党杜迁,并纳入特困供养。

2022年,通过人脸识别和失踪人口信息比对,河南省南阳市一户李姓人家匹配上了党杜迁的信息。为了进一步确认,肥东县救助管理站在合肥市救助平台和警方的协助下,将双方的血液样本进行了DNA比对,最终确认,这个被救助6年、改名为党杜迁的男子,正是李家人。最终,他也被家人接回了河南南阳。

“我们以‘爱心、细心、耐心、诚心’为宗旨,开展全天候救助、零距离服务,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谢发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