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救助,高温预警下的北京一夜

时间: 2023-07-11 08:52   来源:中国社会报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安  娜

连日来,北京市16个区救助管理机构的车辆都在路上奔波着。对于救助人员来说,37℃的这一夜,只是日常街头巡查的一个缩影。经统计,自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以来,北京全市共出动人员1235人次、车辆406台次,街面发现劝导救助198人,发放防暑降温物资222件(份)。

近期,受暖气团控制和影响,北京市连续出现高温闷热天气,最高气温达到了40℃以上。在暑气熏蒸、炎阳炙人的日子里,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过得怎么样?民政部门对他们开展了哪些救助?7月5日,北京市再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记者对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的街头巡查工作进行了跟访。

晚7点30分,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外联组组长李志辉等一行3人驾驶救助专用车辆开始了当晚的巡查工作。

据李志辉介绍,自6月19日北京市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后,像这样的街面巡查工作会在每天的上午、下午和晚间各开展一次,主要是对辖区内主次干道、建筑工地、桥梁涵洞、公园广场、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摸排。“我们站里还引进了专业社工机构的服务,每天有七八位社工在街面开展外展服务,确保及时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并为他们提供食品、衣物和必备的生活用品等。”

■ 为住在公园里的流浪老人送清凉

巡查的第一站是前门大街西南侧区域。临近傍晚,室外的温度仍然很高,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在天桥街道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内,有的居民在遛弯聊天,有的在与孩子玩耍,有的在打乒乓球,欢笑声、说话声以及球拍击打球的响声交织在一起。与这样一幅热闹景象相对应的是,公园西南角落处的安静与孤寂。

在李志辉的指引下,记者在这个角落的一座小牌坊后面看到了一位老人。身着深蓝色半袖上衣和黑色长裤的他,正半躺在一张棉褥上,自己玩着扑克牌。见到工作人员到来,老人微微点头示意后,就再也不愿开口说话了。

据介绍,老人姓郝,今年78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家中有老伴和3个子女。2006年,老人到北京做生意被人骗了很多钱,之后就一直在天桥街道附近流浪。工作人员和社工每次来都劝导大爷去救助管理站,但都被他拒绝了,只有一次例外。

“去年冬季的一天,天气特别寒冷,老人终于接受了救助。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他的家人并说明了情况,家属很快就来京把他接回家了。没想到的是,他没过多久就返回北京,又过起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李志辉无奈地说。

“大爷,这两天天气特别热,您多注意身体,千万别中暑了。”“跟我们回救助管理站吧,冲冲凉、洗个澡,睡个安稳觉。”

老人再次拒绝,摆了摆手。

见状,李志辉和驻站社工王爱国把一袋救助物资递到了老人手上。“袋子里有饮用水、扇子、清凉油、硫磺皂、毛巾等,扇子上有我们的联系方式,您需要帮助的时候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李志辉叮嘱道。

■ 为在京流浪多年的她留下物资

离开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救助车辆又奔赴下一个巡查地点——陶然亭公园附近。

在一处较为偏僻的路口,记者看到了一个超大的树根。树根背后,有一些被褥和零零散散的生活用品,还有几个接近干瘪的水果。李志辉告诉记者,这里平时居住着流浪人员刘某,“晚上天气凉快一些,老人应该是出去捡拾废品了。”

记者了解到,刘某今年75岁,是河北省保定市人,平时经常在陶然桥附近流浪。“老人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刚开始卖报纸和日杂用品,现在则以捡拾废品为生。”王爱国介绍,其实老人在北京是有固定住所的,她的儿子特地在大兴区租了一间小房子,但她却很少回去住。“老人已经习惯了在外面的生活。年纪大了,再加上患有糖尿病,她家里人委托了在北京的亲属经常来看望她,我们也一直格外关注她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王爱国说,“我与她的儿子经常电话联系,定期跟他讲讲老人在北京的情况。”

大家在路口等了许久,也未见老人回来,便将一袋救助物资放在了被褥上。“老人每次出去拾荒都走得很远,不一定几点返回。明天,我们再来看看她。”李志辉说。

王爱国告诉记者,在夏季的外展工作中,除了要随身携带救助物资,还要常备藿香正气水。“遇到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后,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到医院救治,生活困难的帮他们在周围买些饭菜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月光和路灯的照耀下,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的救助车辆再一次出发,继续着当晚的街头救助之路。

为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安全度夏,他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