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救助政策真正落地惠民

时间: 2023-07-11 08:40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闫   洁   通讯员   陈鹏飞

6月底,安徽省淮南市民政局在大通区洛河镇举办了一场主题党日活动,向群众讲解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等政策。前来咨询的村民王大姐表示,她正想给患病的亲人申请临时救助,苦于不了解政策,不知道怎么申请,“这次在家门口举办的宣传活动太及时了,就是为我们这些不了解政策又需要帮助的人打造的。”王大姐高兴地说。

近年来,淮南市民政局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惠民。

健全工作机制,临时救助更加规范

2021年,家住毛集实验区夏集镇朱岗村的王阿姨遇上了难事,她因患癌入院治疗花费了近20万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共自付5万元,加上后续的治疗费用,家庭经济状况陷入困境。淮南市民政局通过共享医保部门数据的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发现了王阿姨家的大额医疗费用支出并及时进行预警。在核查情况属实后,民政部门给王阿姨发放了8052元临时救助金,并将其纳入农村低保A类保障,王阿姨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对王阿姨的及时救助得益于淮南市民政局投资220万元建设的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整合乡村振兴、医保、教育、残联等10余个部门数据,编织“信息、预警、救助”三张网,打造了无缝对接的大救助信息共享资源库,实现了对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近13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实现了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为了方便困难群众救助,淮南市民政局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同时,开展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试点工作,为遇困群众提供补充救助和应急救助,形成“衔接有力、社会参与、综合施策、救助及时”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

此外,市民政局还对各县区、乡镇(街道)持续开展全覆盖、多轮次的社会救助工作常态化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解决方法,并按季度下发通报,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推动救助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严格落实政策,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某夫妇是田家庵区淮滨街道车站村的村民,育有两个女儿,生活得简单幸福。2022年,9岁的大女儿检查出身患骨癌,打破了四口之家的平静生活。夫妻俩带着孩子到上海治疗,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后仍需自付10余万元,因此导致家庭陷入困境。正当夫妻俩因无法外出务工没有收入发愁时,市民政局按照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了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的24倍救助,发放临时救助金17400元,解决了他们眼前的困难。同时,王某一家也于2023年1月被纳入了低保,保障了一家4口人的基本生活。

为实现精准救助,淮南市民政局根据救助对象的遇困类型、困难程度、刚性支出额度以及解困期限等因素,确定了分类分档救助标准,原则上为淮南市低保月保障标准的2—12倍。对遭遇重大困难的家庭或个人,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将救助标准提高到全市低保月保障标准的24倍,王某一家因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帮扶。2022年以来,全市共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444万元,惠及5658名困难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对58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73.2万元。

实现主动救助的基础是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信息,为此,淮南市民政局加大摸排力度,精准掌握辖区内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的家庭或个人,根据困难程度及时给予主动救助。2022年以来,全市为986名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的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299.2万元。

同时,为优化审核程序,实现及时救助,淮南市民政局精简救助申报材料,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可查询到的信息,申请人无需重复提供;全面建立街(镇)备用金制度,根据人口规模下拨每个街镇3万—5万元备用金,对临时救助金额在全市低保月保障标准4倍以下的可直接救助;积极开展“先行救助”,随后补齐相关手续;由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实施临时救助,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走上“快车道”。2022年以来,全市乡镇(街道)为3623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62.8万元。

丰富救助形式,关爱服务更加温暖

2022年疫情期间,有位大货车司机在淮南市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上求助,市民政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经核实,求助人刘某从山东省寿光市拉货经过寿县八公山乡,因疫情交通管控滞留当地,缺少食物。淮南市民政局立即通知寿县民政局、八公山乡民政所与求助人联系,为其送去了食物和饮用水。随后,管控解除后,求助人顺利离开了当地。

像这样根据救助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发放衣物、食品、药品等物资,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的温情救助,在疫情期间实施过很多次。2022年3月疫情期间,市民政局对受疫情影响生活遇困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外来滞留临时遇困人员,以及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难群众发放救助款物51.6万元;2023年年初,市民政局筹集资金30万元,为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每人送上一个装有酒精、口罩、体温计、常用药物等物资的“健康防疫包”,最大程度地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外,淮南市民政局还积极推行“跟进救助”,即采取“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的方式,对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后,跟进了解受助群众的家庭生活改善状况,对生活仍然存在较大困难的及时协调提供转办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救助条件的,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进行申请或者向相关部门转办,确保救助不断档、政策不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