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 非国有博物馆别有风采

时间: 2023-07-10 08:29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伍   欣

体球网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地考察调研时,他多次参观博物馆,并留下殷殷嘱托。

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小而美、精且专”的非国有博物馆通过民间力量搜集历史见证物、保护文化多样性,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存历史记忆,以及优化我国博物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张万坟金南路的观复博物馆依照惯例举办了一场“吾以观复”公益讲座,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讲解博物馆的历史沿革等知识。观复博物馆副馆长李瑄介绍,每年国际博物馆日,观复博物馆都会紧扣当年主题举办各类活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共吸引了359人前来参观。

观复博物馆由文化学者马未都创办,馆里藏品包含了他多年来收藏的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等。从最初满足私人收藏爱好,到让大众都能欣赏到藏品,马未都的个人办馆愿望最终变成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观复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缩影。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批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1996年10月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注册成立。1998年,《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施行后,非国有博物馆开始由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观复博物馆也于2001年8月变更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非国有博物馆来源于民间收藏,其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腾飞、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相伴相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经历了从“私家珍藏”到“社会共享”、从为健康发展寻求合法存在机制到积极参与构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我国现有备案博物馆6183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989家,占比32.17%。虽然非国有博物馆占比不多,但收藏主题多样,填补了我国博物馆门类上的许多空白。

让文物“活起来”文化“走出去”

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紫檀雕刻艺术专题类非国有博物馆,年均接待6万人次参观。博物馆积极开展“紫檀宫大课堂”青少年社会教育课程,举办“走进学校、社区、公园”等活动,让更多百姓了解博物馆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青少年喜欢去、长知识、育品德的重要场所。要正确定位赋能,才能让博物馆‘亮起来’、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创始人、馆长陈丽华向记者表示。

在陈丽华看来,一件作品走出去就是一个文化使者。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紫檀文化主题巡展,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等多家国外博物馆也收藏有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大型紫檀艺术作品。

观复博物馆通过开展讲座、“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种公益活动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李瑄告诉记者,2015年开始,观复博物馆把馆内收留的流浪猫打造成一群“生活在博物馆里有文化的猫”,“观复猫”也成为博物馆一个广受欢迎的文化IP。通过策划“观复猫钻进古画说起居”展览,博物馆创新讲述古代起居方式变迁,寓教于乐,让藏品文物“活”了起来。

北京和苑博物馆是一家以民间外交、和平文化为主题的非国有博物馆,自2014年成立以来,共主办160余次国际活动,参与国际国内展览及活动180余次,接待到访嘉宾近80万人次。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画展、摄影展、音乐会等,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成为民间外交大舞台。博物馆创始人李若弘表示,博物馆以藏品资源为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上主动作为,为推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有一段路要走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建设大背景下,社会力量开始向文化倾斜,非国有博物馆获得了快速发展。从2013年开始,非国有博物馆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国有博物馆。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非国有博物馆还有一段路要走。

如何获得稳定的运营经费是非国有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目前,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创办者投入资金,其他还有办馆收入、社会捐赠、财政项目资助等,一些创办者也通过发起成立相关基金会等方式探索募资和获取支持发展途径。

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依赖于陈丽华个人投入以及她创办的企业集团支持,博物馆也在运营开发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成功探索,比如举办紫檀手串DIY活动,创新文创印章等衍生品,受到大众喜爱。

四川省建川博物馆由企业家、收藏家樊建川创办,展出内容包括抗战系列、新中国系列、地震系列、民俗系列等,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通过聚落式发展,聚合博物馆、民宿、茶馆、餐厅、文创商店,以及开发文创衍生品,带动和推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在获取稳定的运营经费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2022年,建川博物馆文创收入在全省博物馆中排名第二。

馆址场地是非国有博物馆普遍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不少非国有博物馆都经历过馆址搬迁。比如观复博物馆搬了三次家,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先后迁至海淀、朝阳、顺义,如今落户通州。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也是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注册的第一批非国有博物馆,馆内展品主要包括雕刻建筑构件及元青花瓷器,博物馆最早设在琉璃厂东街,后来落户创办人李伟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的四合院私宅,目前正在拆改过程中,等待重新开馆。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于2020年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非国有博物馆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哈骏认为,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呈现门类多样、题材丰富的特点,资金投入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包括非国有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治理体系、治理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博物馆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尚待提高,博物馆发展运行中一些重要问题还需要完善法律支撑,一些扶持政策还需要落地完善。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质量、陈展水平以及专业人才发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为文化自信贡献更多民间文博力量

伍   欣

6月2日,体球网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与去年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的“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一脉相承,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应勇担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用民间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文明结晶和历史见证,也是我们跨越时空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桥梁。非国有博物馆以民间力量搜集和保存历史记忆,阐释藏品的文化价值,让私人收藏成为大众共享的宝贵文化资源,激发和提升了大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在多元化展示历史文化底蕴、助力奠定文化自信基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挥“民办大学校”功能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起来”。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非国有博物馆就好比“民办大学校”,发挥出各类社会教育职能。非国有博物馆首先要用好藏品这个立馆之本,做好藏品来源、真伪、管理、保护研究等工作,利用好各类展览,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向观众“开口讲故事”,实现以古鉴今、以史育人。同时,注重研究和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出版研究成果、举办讲座等形式向社会推广传播相关文化知识,让文化印记世代相传。非国有博物馆还可以积极开发研学项目以及开展“走进社区、学校”等活动,让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用好社会资源与时俱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基于创办人个人爱好、经济基础以及地域特点,非国有博物馆呈现出浓厚的个性化特色,有效弥补了国有博物馆在满足百姓文化生活服务供给的不足,避免了形式上的“千馆一面”,体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内涵。非国有博物馆这种个性化特色,有利于激发传统文化的社会活力和文化传承创新力。非国有博物馆还可以通过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以及开发各类文创衍生品、利用数字化技术等方式,用民间力量为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力。此外,凭借社会组织在国际交往中的身份优势,非国有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民间交流,努力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非国有博物馆应积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