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青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持续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上发力,打造“最温暖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 定基调 创新有了目标 以民为本,锚定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救助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困难群众是否及时获得救助、基本生活是否保障到位、特困人员是否得到有质量的供养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让困难群众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队是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 急民所急,解民之忧。困难群众能够获得快速救助与有质量的服务是新时代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基层调研、信访事项收集等方式,我们发现证明材料繁琐、办理审核时间长、救助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长期困扰基层。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通过集思广益,决定统一目标,小切口进入,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心理解,把解决困难群众“针头线脑”的小事作为救助改革创新的大事,用心用情回应困难群众诉求。以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深化救助“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探索“分层分类、政策找人、民生直达、精准高效”的救助新范式。 明方向 创新有了重点 谋篇布局,重点突破。印发《体球网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完善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整体推进救助创新。通过基层反馈、群众信访、实地调研等方式,综合判断确定改革创新重点,并预估改革创新难点。将改革创新重点融入目标任务内,分阶段确定长期目标与短期任务。提前部署以削弱改革难度,根据计划逐步进行制度建立、试点推广、监督管理、反思复盘等工作。 分级推动,培优促能。考虑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后基层服务能力有限,宜昌市救助改革创新采取了分级模式,以“居住地申享社会救助”“分散特困多方照护服务”等改革为主,各县(市、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实际需求,一地一品牌,开展各具特色的改革创新实践工作。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断学习总结,加强对各县(市、区)的指导,通过交流分享,培优促能,在全市营造敢于创新、不惧失败的良好氛围。 抓质量 创新有了成效 主动发现,精准覆盖。始终把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作为创新方向。从事后救助到事前介入,救助覆盖范围扩大,政策匹配要足够精准,这是难点,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点。借助承接民政部“党建+社会救助”改革的契机,宜昌市民政局联合组织部门,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将建立主动发现机制作为“党建+社会救助”改革的核心。通过数据比对预警,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党员干部,由他们入户调查,利用“数据+大脚板”,不断增强救助保障力度与精度。利用多种宣传手段,使政策信息尽可能地触达目标群体,推动政策在基层落地。 提质增效,兜好底线。始终把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尊严作为创新追求。为实现从兜住底、兜牢底向兜好底转变,宜昌市持续深化分散特困照料服务改革,从压实照料责任到落实服务,推动开展监护人日常看护、照料中心临时托管、驿站定期服务、云上安全守护四类服务,并将服务对象从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扩展到低保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 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不断提升本领,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敢作敢为的担当,推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