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慧静 第九届中国国际殡葬设备用品博览会期间,上海杨艺园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艺集团)的展位前人头攒动。一些观展者饶有兴致地驻足观看大屏幕里播放的墓园规划改造成功案例,还有一些则被整齐陈列的小型艺术、环保智能、创新研发的现代化殡葬产品吸引,不时反复观摩、咨询交谈…… 从石雕制作起家,到形成集墓园建设管理、规划设计、艺术雕塑、葬式研发等为一体的墓园服务提供商,杨艺集团坚持在思变求新的路上步履不停、行稳致远,闯出了一条引领绿色生态发展的探索之路。本届博览会杨艺集团的服务与产品有哪些创新和突破?带着疑问,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思 变 老旧墓园改造: 融情于景、节地扩容 公墓行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步从“粗放式发展”过渡到“精细化运营”,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老旧墓园难以通过增量的形式持续发展。杨艺集团注意到,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对这些老旧墓园有限增量以及碎片化土地的存量进行梳理、盘活,提高墓园土地使用效率,扩展墓园功能,提高审美品位。 如何做能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还被群众广泛认可和接受?杨艺集团总裁杨桂荣在丰富的经验积累中道出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的规划设计不仅顺应节地绿色生态理念,而且接地气、好落地,实现文脉传承、有景有情和人文关怀的统一。”这就需要殡葬行业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的艺术美感,还要融入殡葬基本功能设施,特别是要考察什么是当地群众好接受的方式。杨艺集团的规划设计除了秉持节地生态绿色文明的共性,还各有亮点侧重。 让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成为主旋律。浙江省苍南县玉龙陵园博爱·综合节地生态园按照不同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划分为8个主题分区。生命纪念苑可安放微晶石葬、花坛葬、可降解(免费)葬式、四穴艺术葬,众爱苑主要针对无主骨灰可降解骨灰葬,生命礼敬园是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专区,百果艺术苑可深埋安放铜翻盖石罐葬,还有树葬苑、壁葬苑、水景苑、花坛葬等葬区,配套多元化葬式葬具,节地效应和惠民力度凸显,被授予“浙江省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 上海天逸静园室外原储备用地仅剩7500余平方米,杨艺集团在对园区土地聚散整合后达到1.1万余平方米,可安放9234座双穴,平均每亩可安放543座双穴。在节地的同时,更呈现出集绿色、生态、人文、数智、游览、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其中,“星空葬区”以弧形穹顶的形式搭配点点繁星式的灯光效果,让星光与云与日月交相辉映,而置身于穹顶之下的数智殡葬祭祀区,通过屏幕影像、留声音乐等,给寄托哀思提供了新选择新体验。 使墓园成为城市文脉的传承地。为呼应城市总体规划,体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定位,在升级改造江苏省镇江市栗子山人文纪念园上,杨艺集团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以栗子山现场的地块与地形为根茎,以“北斗七星景观轴”为花叶,以镇江本土的地域性文化为脉络,同时遵循“葬祭人性化、资源合理化、节地生态化”的原则,既彰显本土特色,又传承历史文脉。其中,将代表吴文化符号的青铜礼器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在景观壁葬区墙壁上印刻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秀美山河的诗词歌赋、名人佳句,让人们在怀念故人之时,也能感受到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浙江嘉善武塘陵园老墓区微改造项目“至善园”,将嘉善本地历史、经典文化进行提炼加工,萃取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善文化,并根据勤、孝、谦、和、思的善文化精髓,为园区命名为“善勤苑”“睿思苑”“谦和苑”“孝爱苑”。同时,不断挖掘当地文化中的集体记忆符号——水和鱼的组合,突出鱼米之乡文化内核,运用“善源、善育、善风、善行”的画面加以展现,完成了文化的再生。 为墓园增添艺术优美的风景线。浙江省杭州市龙居寺陵园“蕴杭府”就以山水为设计灵感,将自然哲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生态设计、功能布局、环境营造等多种设计方法,把壁葬组成的院落轻轻嵌入大自然中,营造出“望山吐月,清光四射”的庭院风貌。以下凹地、坡地与新型葬式的结合方式保留了最具特色的原始结构,减少对于山体、植被和水文的破坏,同时保证一定的开发密度。无论是层层跌落的潺潺流水,还是随光线呈现不同效果的透景照壁,抑或如同在草坪间飞舞的造型蝴蝶,使人们在贴近自然之中又能感受到景观设计的巧思。 而在杭州市半山公墓,景观壁葬区综合考虑了微地形、步道、梁柱等元素,把玻璃的“透”与景观壁葬墙的“实”结合,空间上虚实切换,加上绿植点缀、鲜花延伸,打造了“半山居”“良渚·琮洲苑”各具特色又舒适优美的安葬、游园、休憩空间,为园区再添新颜。 求 新 葬式葬具创新: 小型艺术、智慧环保 展会上,铜相片和铜版画吸引了记者注意。拿起一张铜相片,记者观察到图案细腻、色彩丰富,兼具质感和美感。这类铜产品是杨艺集团历时2年研发出的新品,采用铜片与智能拓印技术结合,经过高温烘烤而成。“相较于传统瓷相片,铜相片的硬度高、厚度薄、美感强,能随意雕刻造型,并且抗紫外线能力强,户外使用不易损坏。”杨艺集团产品研发负责人王涛介绍了铜相片有哪些传统工艺所不及的优势。研发过程中,他们克服了拓印褪色的技术难点,做到长期使用不易褪色。铜版画凭借很强的可塑性,可以精雕细琢丰富造型,与小型艺术墓碑结合使用,体现艺术气息、人文关怀。 “手机不用扫描二维码或者下载APP就能自动获取逝者生平相关资料?”不少参展者对智能码技术在草坪葬上的创新运用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打开手机NFC,靠近一个书本样式的小型艺术墓碑,手机立刻弹出相关信息,让信息获取更智能便捷。 展示台上,“吉祥平安”“鱼跃”“相拥”等小型艺术碑雕刻得栩栩如生。多年来,杨艺集团牢牢抓住节地生态环保的主线,逐渐引导人们从注重墓碑的大小转移到注重人文艺术上来,把墓碑当作碑石艺术品,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高品位艺术审美,再赋予独特文化内涵,让墓碑成为承载精神的重要载体,把纪念做厚、做美,助推节地生态安葬。 一款名为“涟漪·动感葬式”的艺术壁葬,以雕塑的样式承载了罐葬、微晶石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式,这款设计出自杨艺集团技术中心负责人雕塑家李香君之手。“我以‘观山海无边,感万物有灵’为设计灵感,用雕塑语言展现大海、日出、万物生灵等元素,用节地生态葬式寓意大海无边,真爱永存等。局部通过鲜花绿植点缀,增加艺术气息。” 而占地面积小的罐形生态葬,则可广泛用于“边角料”地块,实现土地资源更大限度利用,可搭配石材、陶瓷、铜、仿玉石、可降解等多种材料的骨灰罐。 在现场,一种可降解材料被浸泡在水中慢慢溶解,展示给观展者们。这种可降解材料被运用在直径约16厘米的骨灰罐中,经过宁波海关技术中心认定为无毒级别,真正实现了环保无害化目标。可降解骨灰罐不仅可以运用到罐型生态葬中,也可运用到花坛葬中,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 除了对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杨艺集团也在有效利用资源的路上积极探索。作为殡葬行业墓石配套加工企业,杨艺集团每年在生产加工石材过程中产生大量石材废料,如何让石材废料变废为宝,减少污染?仿真石应运而生,并广泛运用到柱型雕塑、保护箱、板材、路面石、石狮子等环保系列产品中。 其中,仿真石保护箱是将天然花岗岩进行粉碎,与高分子材料经特殊加工而成,通过高温高压模压工艺,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压防水、耐火抗冻、坚固耐久等优点,分为无机仿真石和有机仿真石两类。无机仿真石是胶凝材料与废弃花岗岩结合的产物,有机仿真石是高分子材料与花岗岩石粉等矿物材料结合的产物。“仿真石保护箱在土层40厘米以下不透水,抗压强度高于普通石棺3倍以上,提供了更加安全、稳定的墓葬环境。”新产品研发部负责人潘竞玄介绍。目前,两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理念在前沿,设计增品位,产品有创新。这是很多观展者参观本次杨艺集团展位的切身感受,也是杨艺集团多年发展遵循的路径。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杨艺集团正一步步把“传承孝爱文化、缔造百年杨艺”的发展远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