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冰洁 2022年2月,《教育部体球网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正式发布,山东工商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申报的慈善管理专业成功获批。 作为公益慈善领域首个本科专业,慈善管理专业备受关注。日前,记者连线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副院长王鑫,就相关问题做深入采访。 举全校之力推进公益慈善教育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山东工商学院申报慈善管理专业的过程。 王鑫:2018年,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开始培养第一批慈善管理专业学生。那时专业名称是“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后来改为“公益慈善管理”。 2020年,我们以“公益慈善管理”这个名称首次申报新专业。申报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加之这个专业在国内刚起步,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准备起来很吃力。 那一次申报失败了,但为第二年的申报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021年申报前,我们了解到浙江工商大学也准备申报,于是联系了对方。双方以及业内一些专家一致认同申报时统一使用“慈善管理”这个专业名称。大家认为,慈善管理专业的重点不是研究慈善理念,而是偏重实务,用“慈善管理”作名称更贴近专业特质。 这一次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更为轻车熟路,也有了“战友”,不再孤军奋战。结果让人振奋,评审专家一致通过,慈善管理专业成功获批。 记者:山东工商学院成为首批成功获批慈善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王鑫: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契合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对公益慈善事业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举措,这是大发展背景。 其次是学校在调研中发现,公办高校本科层次慈善专业人才培养还比较缺乏。学校党委决定克服重重困难,设立慈善管理专业,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培养专业人才力量。 2019年,学校成立了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连续举办四届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并落实慈善管理人才培养与慈善管理学科特色建设齐抓并进,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研成果产出、师资队伍建设等。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山东工商学院慈善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 王鑫:学院采取的是大一大类招生、大二细分专业的模式。学院每届招生30人左右,数量比较稳定。 这些年来,学生们对慈善管理专业的认可度逐渐提升。以我教授的班为例,当我询问2020级的学生“是否真正喜欢慈善管理专业”时,班上只有2个同学举手。同样的问题, 2021级有20多个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 慈善管理专业获批后,家长们对这个专业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去年高考报名时很多家长打电话来咨询。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学院慈善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王鑫:很遗憾,目前学院慈善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公益慈善领域还没有实现“双向奔赴”,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能留在公益慈善领域就业,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性。 在人才培养中凸显“商科+慈善”特色 记者:请问学院在慈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何特色? 王鑫:山东工商学院是财经类高校,以财商教育为主线,这一点也天然地体现在慈善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学院在设计第一版学生培养方案时,就明确了“商科+慈善”的特色。慈善管理专业中设有商科课程,比如,学生们在学投融资学这门会计课程时,会学金融学院的课程。 个别学生反映有的金融课程有点难,学不懂。我告诉他们,在金融课程的学习中,除了专业知识的理解外,更多的是要掌握金融理念,这样在接触到慈善募捐、慈善信托等业务时,才能从容驾驭。 记者:公益慈善是非常接地气、重实践的一个行业,目前国内院校在开展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和通识教育时,都会注重让学生参与公益实践。请问山东工商学院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王鑫:学院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是“学中干”,打通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的双向转化通道,探索将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长兑换为劳动课时长。 同时,学院积极输送学生去省内的基金会实习,引导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基金会的项目设计等工作;从校外引进多位基金会秘书长、行业知名教授和社区书记等,请他们讲授实践类课程的鲜活案例,让学生们对公益慈善有直观的了解。尤其是社区书记的授课,很接地气,可以让学生们从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公益慈善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探索并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教育 记者: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既学习借鉴了国外经验,更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山东工商学院在慈善管理人才的培养中,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 王鑫:慈善没有国界,但慈善事业有国界。中国的慈善事业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学院一直在探索并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教育,要求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教授,中国特色自始至终都体现在学校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工作中。比如,学院设有“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郁建兴、王名编著的《社会组织管理》,教材第三章便是“社会组织党建”。再比如,学院正在编修的《慈善管理学》教材中,全面融入了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慈善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