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托起折翼者的希望
——记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北京辅具装配部技术主任、“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姚娟

时间: 2023-05-29 09:27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因先天或意外,许多人肢体落下残疾,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合适的假肢、矫形器可以为这些折翼者插上翅膀,助其重拾生活勇气、勇敢追逐梦想。

在扎根一线假肢、矫形器临床装配和设计研究工作的24年时间里,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北京辅具装配部技术主任姚娟凭着一颗匠心、靠着一双巧手,托起几千名残疾人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日前,她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一打交道就是一辈子”

凭借专业精神,赢得残疾人信赖

“发个照片,我看看如何调整一下。”“可以在戴假肢的时候,垫块软布。”姚娟不时接到患者的来电,询问假肢调试等问题,她一一耐心解答,给出专业意见。

“这些患者的假肢最初都是我设计和安装的。配戴久了,哪里需要调整,他们都会给我打电话。”姚娟告诉记者,很多患者一联系就是十几年。

汶川地震中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王磊至今仍然与姚娟保持着联系,他亲切地称姚娟为“姚阿姨”。

王磊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人,当年12岁的他为了救同学,左腿被学校倒塌的围墙砸成粉碎性骨折,不得已进行了截肢手术。

2009年,王磊来到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接受治疗。小英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姚娟和同事们。她们悉心照顾王磊的日常生活,根据其身体发育、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需要,制订康复治疗计划,装配假肢关节和假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磊的步态和行走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考虑到王磊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假肢需要不断调适,他出院后,姚娟时不时给王磊父亲打电话询问假肢配戴情况。“他们能自己调的,我打电话指导;不能自己调的,就让他们把假肢寄过来,我们调。”姚娟说。

在辅具的支撑下,王磊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如今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不只是假肢问题,每当工作生活上有什么问题,王磊都会给姚娟打电话倾诉,还会贴心地提醒姚娟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他们已不是简单的假肢装配技师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像是朋友、亲人。

姚娟的专业服务获得了患者的信任、青睐。患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让其团队提供装配服务。

“与服务对象一打交道就是一辈子,这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技术,加强服务,方能不辜负患者的这份信任。”姚娟说道。

“让假肢有生命、有温度”

锻造过硬技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在很多人看来,假肢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只起辅助作用。但我认为,假肢与残疾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残疾人只有把假肢当成身体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姚娟告诉记者。

但要做到这一点,先决条件是假肢与残肢完美结合,而这却是一个难度颇高的技术活。

接受腔(假肢与残肢直接接触的部位)太大,犹如“小脚穿大鞋”,不仅走起路来不稳,还会发出响声;可如果太小,那又是“大脚穿小鞋”,会把残肢磨得肿痛。

每个残疾人残肢情况不同,接受腔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到底合不合适,全看技师的经验和技艺。

假肢制作和装配涉及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姚娟坚持将国际先进的假肢矫形技术运用到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假肢制作和装配经验。

“年龄、性别、残肢形状等决定了接受腔的着力点在哪里。”姚娟一边画一边向记者解释接受腔的制作原理。

“您在假肢技术上是如何做到得心应手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姚娟这样答道:“临床技术上的精进没有捷径,只能在一个一个辅具装配实践中钻研技术、积累经验。”

令姚娟记忆深刻的是为一位高姓患者设计和装配假肢的经历。高姓患者为高位截肢,导致残肢短,并且形状为倒三角,有大面积植皮。行内人都知道,这种情况为患者装配假肢非常有难度。

“这假肢是怎么配的,穿起来这么疼。”患者的初次反馈让姚娟内心觉得非常亏欠。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重新取模、精心微调,重做了3次才让患者觉得合适。

为其装配假肢后,姚娟鼓励患者加强康复训练,帮助他更好地适应配戴假肢走路。她的努力、专业最终获得患者的认可。

在20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姚娟深知,假肢技术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紧密相连。她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解决行业难点问题。

姚娟刚入行时,假肢制作材料多为皮料、铝架和木头,用其制作的假肢不仅笨重,而且不透气,使用起来不方便。

在中国假肢矫形技术专业学校,姚娟受教于德国假肢矫形专家,除了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外,她还了解到,树脂、发泡剂及板材等材料的应用能让假肢更轻便、更舒适。

然而,1998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国内这种专业材料极为匮乏。在同事的帮助下,姚娟跑建材市场、联系化学专家,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调配成功制作假肢和矫形器的材料。

回想20多年的经历,姚娟感慨过程虽然艰辛,但充满创业激情。令她欣慰的是,假肢技术的进步,让残疾人可以自信地走在人群中,奋斗在岗位上,让他们获得生命的尊严。

“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更重要”

倾注大量心血 推动行业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姚娟把大量心血放在假肢、矫形器从业人员的培养上。

“从与患者聊天的技巧到取型、建模、组装、对线等各个流程,姚老师都手把手教学。”师从姚娟10年,徒弟杨小晶受益匪浅,已成为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

为了让年轻人快速成长,姚娟定期在部门组织交流活动,让他们分享装配案例,分析假肢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和心得体会。杨小晶告诉记者,这种教学方法虽然看似占用了大量时间,却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指导性很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技术上的传承外,姚娟的学生在为残疾人服务的职业价值理念上受教更深。

初次装配假肢的患者,大多刚经历重大变故,在情感上无法接受身体已不健全的现实,难免情绪激动,语言不太友好。在学生眼中,无论服务对象提出多少要求,甚至发脾气,姚娟都能和风细雨、耐心劝导。

姚娟经常对年轻同事说:“服务对象遭遇这么大的人生坎坷,将心比心,我们要多理解,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在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路上帮一把。”

在姚娟的影响下,团队里的年轻人不仅服务患者更有耐心、更有爱心,重要的是能够坐住冷板凳、专心搞技术。

近年来,姚娟还带着团队把先进的经验输送到同行中,通过现场施教、技术讲座、传帮带等活动,先后培养假肢矫形器技师、高级技师30多名。

不仅如此,姚娟还被派遣到蒙古国进行辅具专业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援,为当地贫困残疾人装配假肢300多具,为当地组建康复辅具装配中心贡献力量。

“如果没有行业标准,辅具和矫形器的质量水平就无法界定,广大残疾人辅具装配效果就谈不上保证。”姚娟深知,假肢和矫形器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高技能人才,也需要行业标准。

在行业专业组织的牵头下,姚娟与多家假肢、矫形器装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编制了《假肢配置服务》《残肢功能训练》两项标准,为假肢、矫形器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标准和规范。

在“智能假肢膝关节”“下肢残肢训练系统”等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重点实验和“假肢矫形器的个性化设计与增材制造应用示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姚娟积极参与,探索行业前瞻技术。

“比起个人的成长,假肢、矫形器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更重要。”姚娟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己将继续为假肢、矫形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