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在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本报记者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现选登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的几篇心得体会,以飨读者。 把根深扎在基层 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奔赴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之中,新闻之树才能常青。今年是我从事民政新闻宣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回头看去,那些刻在记忆里的画面、留在心里的感动、跳跃在笔尖的灵感无一不是来自基层一线的采访。采访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滋养记者成长的最好养分。 到基层去抓活鱼,寻找民政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闻界有句老话: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是跑出来的;到与老百姓生活最近的基层,才能抓住活鱼。 坐在办公室,看的材料多是工作总结,虽列举全面,但缺少细节。党中央、国务院体球网民政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里。只有到基层,去群众家里走一走,感受才能真切,素材才能鲜活。 记得写民政部定点帮扶江西遂川、莲花两县36年纪实这篇报道时,没实地采访前,我手头只有历史素材、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等。大脑中全是理性认识,没有真切的感受。到了两县,看到山连着山,便可以想象到36年前民政部扶贫开发团来到这里的时候,山水有多远,走村入户有多难。 与村干部、老表们聊一聊,才知道36年来民政部定点帮扶到底给两县带来了什么。民政部定点帮扶没多久,扶贫开发团就坚持智志双扶,注重激发老区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持遂川发展金桔、板鸭、狗牯脑茶,支持莲花发展血鸭等,帮助两县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从各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新修的道路、桥梁、民生设施,社会组织帮扶的一个个项目,让老表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美丽画面、老表们幸福生活的鲜活场景,让工作材料中的数字在现实中有了生动注脚。 几天走下来,一种深刻的感受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民政部党员干部与两县人民同甘苦、共奋斗的情感自然流注在笔尖,穿插在两县36年发生的巨变里,升华为跨越时空的记忆。 鲜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价值。当记者在路上,心里装着时代,足迹遍布生活深处时,报道就有了底气、灵气和锐气。 到基层挖掘典型,展现民政工作者精神世界的闪光 典型人物报道是正面宣传的重要形式。如果说工作通讯是为政策落实的成效去找生动的注脚,那么典型人物报道就是挖掘故事细节,展现人物精神的闪光。 在基层采访经历中,我承担过两次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一个是全国时代楷模、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许帅;一个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费英英。 采写许帅很特殊,从未跟他见过面,第一个现场便是他的追悼会。在他的工作单位安阳市救助管理站,我边走边看边感受。许帅的领导、同事、好友充满情感的讲述,让我了解到一个基层民政干部对党的忠诚、对服务对象的关爱、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刻感受到,许帅的生命虽然短暂,却至诚至美,感染人、鼓舞人。 2018年采写费英英时,已与她相熟。费英英是民政系统的老典型,她的故事我了然于胸。带着如何写一个老典型的难题,我到了广东深圳。我跟在她身后,观察她如何工作、如何与孩子们交流。我从她的领导、同事那儿认识他们眼中的费英英;采访宝安区组织部部长,了解费英英作为典型人物的成长历程。从不同人那里,我听到了很多故事和细节,然后努力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费英英和她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我永远记住了那个场景:一群孩子围着费英英,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生活中的事。费英英耐心聆听,叮嘱每个孩子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深深地感动了我。为此,我将文章的标题定为《温暖孤残儿童世界的一束光》。正是有了像费英英这样的儿童护理员,孤残儿童感受到了温暖、未来有了希望。 基层民政工作,没有惊天动地,有的是日复一日的平凡琐碎。挖掘基层民政工作者的典型事迹,不是一味拔高,而是要见其在平凡岗位中的不凡精神,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到基层探寻真相,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新闻工作者以坚守人民性为根本立场,以找到反映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为使命。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记得几年前,浙江舟山海岛的养老模式受到关注。我和同事组队去舟山采访。没到之前,了解的都是从地理课本上获得的,这里千岛密布,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到了舟山,坐船到偏远海岛,发现岛上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其子女一般都在设施服务比较便利的大岛上生活,导致老龄化严重,并且在偏远海岛,购买物资和享受服务不方便、成本高,老人们吃个新鲜豆腐、理个头发都不容易做到,高龄老人的服务由本地较为年轻的老人提供。 正是因为实地了解了这些难点堵点问题,我们才更好地理解了舟山海岛养老的特色做法:坚持因岛施策、分类实施。在有养老设施的小岛,侧重拉高机构设施底板、专业支撑和扩大能效,完善“幸福驿家”建设,深化“海岛支老”工作,建立护理员“按需补位”机制,努力让一个机构辐射一座小岛;在没有养老设施的小岛,侧重补齐居家养老短板、灵活补给和互助引领,深化“九送上岛”服务,创新探索海岛养老社区、深化“银龄互助”、打造“孝心敬老”文化示范村三个试点。 带着问题意识,带着爱民为民情怀,才能摸住民政工作的脉,抓准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让报道有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虽然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方便,但新闻报道的源头永远在基层,在群众火热的生活之中。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民政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俯下身、沉下心,把职业的信仰深扎在基层,拜群众为师,努力锤炼“四力”,推出更多唱响时代主旋律、反映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闻作品。 带着问题去调研 虚心向群众请教 本报记者 路建英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看家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球网总书记反复强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并一以贯之地躬行调研,以上率下,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参加民政新闻宣传工作十余年来,我慎终如始恪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牢记党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时下,抓住主题教育大调研契机,就是要切实担负起民政部党组机关报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准确把握大势,始终聚焦大局,深入调查研究,把近年来殡葬改革的重大成果、重大经验宣传报道好,将群众在殡葬方面的急难愁盼解决好。 基层有真经,一线有答案。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先后出差山东、江西、浙江、上海、安徽等地,调研采访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化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切实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确保“逝有所安”的经验做法,为殡葬职工的坚守与付出点赞,为殡葬业健康发展助力加油,为加快健全中国特色殡葬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殡葬服务保障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全面推行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到加大殡葬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再到组织开展海葬、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时下,各地正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健全体制机制上多作为,在增强保障能力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见成效,以实际行动推动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广大殡葬从业者更是用实际行动把规范、优质、适应群众需要的殡葬服务展现得恰到好处,让社会公众知晓殡葬行业不是冰冷的、生硬的,而是温暖的、有尊严的。 作为一名从事殡葬领域报道的青年记者,必须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接触,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新闻报道的必修课,将国家方针政策同群众急难愁盼紧密结合起来,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想想,从每次的调研采访中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经验、挖掘新问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发声,多讲些直抵殡葬职工心灵深处的话语,为写出更多有深度的稿件积累经验;要把基层调研采访中的政治话语、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努力让群众听得进、喜欢听,让新闻作品读者愿意看、乐分享。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眼睛向下、走近群众、扎根生活,带着问题调研采访,才能真正做到媒体人常说的“脚底板下出新闻”,确保每次采访报道带露珠、接地气。作为一名党媒新闻工作者,我将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断锤炼业务能力,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立足岗位尽职,恪守初心使命,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读好原著 学好原文 到基层发现更多民生好新闻 本报记者 祝 闯 今年4月,在学习贯彻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伊始,报社安排采访组赴海南报道自贸港建设中民生保障工作的新成绩。我们沿着体球网总书记曾经考察海南的足迹,先后来到海口市、儋州市、五指山市、三亚市、文昌市。一路上,见证了当地民政工作的提质升级,领略了一幅幅岛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因循足迹见证改变,信心十足、底气十足。看了老照片,再进新房子。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采访组一行听村民讲述生活的变迁。如今的小康生活,让曾经的困难群众成了致富能手,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在村里乡里市里有人挂、时刻记着。这一切离不开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打下的基础,更离不开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的英明决策和运筹帷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南省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自贸港建设进入新阶段,预示着全岛经济即将迎来新的腾飞,海南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必将攀升。 读原著体球网内在逻辑,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临行前,报社领导组织采访组认真学习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学习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对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这为后续报道作了有针对性的辅导。 通过学原文,了解到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而后,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等场合都提到了自贸港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可见,海南自贸港建设一直在按照党中央擘画的蓝图扎扎实实有序推进,海南的民生保障工作亦是如此,未来可期。 基层民政创新多,理论联系实际作出好新闻。体球网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善于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儋州市采访时,了解到党建引领下建设的“大社区”,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做成了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周边居民不受户籍限制,都可以来这里办事、参加活动。由于还承担了社会组织孵化功能,不少社会组织借用儿童之家、长者饭堂和居民活动室等场地,为居民提供患病儿童康复训练、女性气质提升培训等提高生活品质的服务。当听到孩子嬉笑声、看到女性居民挺拔自信,记者深刻地意识到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 在随后的采访中,又看到了三亚市博后村议事协商机制“遇事环环办”、文昌市文教镇的社工站和转型升级后的文昌市救助保护机构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民政工作发生的变化,都是民政新闻报道关注的焦点和宣传的热点,作为胸怀“国之大者”的民政新闻人,有责任有义务讲好这些新时代的民政故事。 真诚倾听基层民政人的心声 本报记者 张世华 “基层民政工作事多、人少、要求高,如何让群众满意,对我们来说是个考验。”“资金支持还是少,一些活动开展起来有困难。”……一到基层,我喜欢找各种时机与民政干部“闲聊”。在轻松的对话中,基层民政干部会真诚吐露心声,告诉我们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基层民政干部是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执行者,长期不辞辛劳奔波在田间地头,听民意、解难题。他们与群众的连接最紧密,关联最具体。然而,基层民政部门人员少、业务量大、工作繁忙,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作为民政新闻工作者,应善于倾听基层民政干部的心声,及时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宣传他们为民爱民的情怀,为他们干事创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用心倾听,学会同理。记者下基层,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要学会与基层民政干部交朋友,用心倾听、理解他们的工作和遇到的难题。在与基层民政干部的对话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民政工作的热爱,也能理解其做好具体工作的困难,特别是服务对象大多为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责任重大。时间精力都给了群众,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少了。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一次采访中,有位下沉社区的民政干部对我说:“疫情之下,党员干部就应冲在前面。我们抛下家中生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日夜坚守在一线。虽然大多数群众是赞扬和肯定我们的,但是看到有些群众有怨言,我们有时难免委屈。”听到这位民政干部的诉说,我对她的委屈深感理解,更为她的坚守点赞,感谢她树立了民政干部的好形象。我想,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既要看到基层民政干部的担当,也要看到他们背负的压力,全面真实地反映基层民政干部的状态,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和理解。 提出建议,双向互动。记者应“上连天线,下接地气”。“连天线”要求记者学懂弄通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接地气”要求记者用群言群语生动反映党和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今年3月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前期,我去某地采访,当地一位民政干部对我说,想做一场大型宣传活动,但苦于经费不足,不知如何开展。我建议当地吃透民政部通知要求,抓住重点,并向他介绍了一些地方的经验做法,其中就包括其活动经费来源的做法。几天后,那位基层民政干部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开展活动资金的事解决了。这个经历启示我:一个记者既要学会从基层民政工作者那里学习,了解情况,也要学会发挥优势,向当地介绍先进经验,以供参考借鉴,推动民政工作解决问题、实现发展。 分类总结,深入研究。问题和解决办法都在基层一线、在群众的生活之中。作为记者,不仅脚力要跟上,脑力也要跟上。针对基层民政干部反映的问题,我们要把零散粗浅的认识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加以分类总结,思考基层民政干部的认识是否符合党中央政策精神,反映的问题是否全面客观,是否坚持了群众观点。唯有如此,才能找到真问题,进而找到推动问题的解决之策。调查研究能力是记者素养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争做“研究型”记者,锤炼“四力”,掌握科学方法,学会系统、全面地认识、反映民政问题,推出更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