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以政府名义出台特困人员“物质救助+关爱服务”工作方案,推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由资金兜底救助向综合、专业、规范的“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实行流动挂牌,对特困人员照料护理人每半年进行一次星级评定;依托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工作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范围…… 2022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以“全覆盖、兜牢底、优服务、常态化、可持续”为原则,积极探索特困人员“物质救助+关爱服务”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 建立特困人员长效关爱机制 容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落实,目前全县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部分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特别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服务还存在欠缺。为破解特困人员照料难、监管难的难题,自2022年起,容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探索建立特困人员探视巡访、照料护理、心理疏导和监护服务等长效关爱机制,努力提升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 2022年8月,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特困人员“物质救助+关爱服务”工作方案,在按时足额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照料护理费的基础上,由县民政局建立了集服务对象个人信息采集、服务跟踪监管、服务质量评价于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包括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清单指南,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签订照料护理协议,明确照料护理人和特困人员的责任及义务,将关爱服务制度化。同时,构建起县、镇、村、照料护理人四级联动网络,每个层级明确具体联络人,按照任务派发的方式开展探视巡访和照料服务。 容县还成立了各相关部门参与的特困人员“物质救助+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工作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范围,压实县、乡工作责任,推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由资金兜底救助向综合、专业、规范的“物质+服务”叠加救助模式转变。 提高特困人员救助精准度 为了提高特困人员救助的精准度,容县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方式,以网格化、入户摸排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全县特困人员的基本情况。 网格化摸排。各相关单位加强对辖区特困人员的巡防排查,了解其收入支出、就医就学、日常生活、突发事件等情况。组织开展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第一时间解决。委托县社会福利院入户评估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生活情况和照料护理情况,对委托照料护理人不履行照料义务的,责令整改或由县社会福利院进行集中供养。 常态化监测。利用大数据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甄别、比对和监测,对照特困人员的认定条件及时发出预警,符合条件的“应养尽养”。 动态化管理。在每半年对特困人员经济状况进行核对的基础上,每月对在享的特困人员进行动态核查,对不再符合条件的“应退尽退”。2022年,全县共有城乡特困人员5542人,其中失能335人、半失能306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各项救助金4837万余元。 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 70多岁的陈耀东是位特困老人,独自居住在容县县底镇泗关村。老人的家中环境脏乱,日常生活也存在很多困难。开展“物质救助+关爱服务”后,容县民政局组织镇村干部和志愿者等结对帮扶,开展多元化关爱服务,帮其整理房间,为其家中添置了家具、蚊帐,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帮其剪指甲、理发,极大地改善了其精神面貌和居住条件。 提升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是容县开展“物质救助+关爱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县民政局牵头建设了特困人员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由各镇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及照料护理人签订照料护理协议。各相关单位按照部门职责,对有困难需求的特困人员给予帮助或提供转介服务。在特困人员家中张贴“联心卡”,关爱帮扶单位和人员除常态化探访照料特困人员外,还建立了应急机制,应急小组24小时处理突发情况。 由县民政局牵头,联合卫健、医保、教育等部门,组织镇村干部和志愿者等通过“多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入庭院、进室内,拉家常、询实情,问冷暖、宣政策,对特困人员开展多元化关爱服务,形成关爱合力。2022年,容县筹措资金30余万元,对有需求的特困人员家庭进行地面防滑、安装扶手等适老化改造。还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每个月为照料护理人提供一次8小时的“喘息”服务和改善环境、卫生保洁、心理疏导三大类关爱服务。 容县还不断推动集中供养服务机构改革,通过县级社会福利院和镇级敬老院“机构联营”的方式,将县级公办养老机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下沉基层,对镇级养老点修缮改造,实现县域公办养老服务资源统筹调配,以“县级社会福利院+镇级养老点”的方式,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覆盖全县15个镇,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